在韓國LGES正式宣布退出其在印尼的數百億元大型項目之后,以華友鈷業為代表的中國鋰電企業有望推進印尼鋰電市場,華友鈷業董事長陳雪華表示,或聯合產業鏈伙伴共同推進(接手)該項目。無獨有偶,寧德時代也于近日傳出消息,將尋求10億美元(約72億人民幣)貸款用于印尼的合資公司,該合資公司計劃在印尼西爪哇省卡拉旺建設電池工廠。
不論從金額規模,還是產業鏈深度來看,以中國鋰電產業鏈集體取代韓國LGES大型鋰電項目,有望成為2025年國內鋰電集體出海的一次“豪賭”。
據了解,LGES在印尼的一攬子大型鋰電項目涵蓋鎳礦加工、電池制造、回收利用等全產業鏈,該項目總投資額接近600億人民幣。
LGES退出該項目一方面與全球市場環境變化,該項目盈利能力下降有關,另一方面則是LGES自身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競爭力下滑,難以負擔高昂的資本開支。
相比之下,國內鋰電企業布局印尼市場的優勢逐漸體現出來。
從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占比來看,以寧德時代、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為代表的主要電池企業全球市場占比持續提升,在歐洲市場,中國鋰電企業已全面超越日韓電池企業。隨著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繼續發展,國內鋰電企業的全球資源配比需求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鋰電企業在印尼的產業集群效應日益顯著。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鋰電企業在印尼的投資已超2000億人民幣,覆蓋鎳礦開采、濕法冶煉、電池制造等關鍵環節,形成“資源-材料-市場”閉環。配合原有的產業效應,新增的鋰電項目可充分發揮集群效應,降低產業化成本。
布局印尼市場也可以幫助中國鋰電企業在當前的關稅摩擦中降低風險。根據美國對等關稅,對于印尼出口至美國的鋰電材料、鋰電池關稅為34.5%,遠低于國內。
總體來看,印尼的資源稟賦、區域競爭優勢,使其成為中國鋰電產業鏈出海的重要樞紐,而借助印尼市場為跳板,中國鋰電產業的海外資本、資源進一步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