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超展望新常態下行業未來


鋰電世界 近日,中國自行車行業協會理事長馬中超在祥龍電動車2015事業伙伴大會上介紹了電動車全行業2014年一年的發展情況,并對電動車行業未來發展即將面臨的新常態及應對之道作了分析。
他表示,雖然去年一年,唱衰電動車行業的聲音不斷,但實際上2014年中國電動車行業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還是向國家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如何理性正確看待2014年電動車業的發展?
馬中超披露,2014年,規模以上電動自行車企產量2904萬輛,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0.05%,加之規模以下企業,全行業產量達3551萬輛,同比下降3.9%。電動三輪車2014年產銷量達到1066萬輛,同比增長45%。超過了之前電動自行車最高增長幅度37%的記錄。
馬中超透露,2014年,行業前十名企業產量在1700多萬輛,占總數的49%以上。品牌企業占領市場份額應在80%至90%左右。電動自行車出口首次達到了111.3萬輛,出口增長35.8%。行業零部件出口額26億,增長19.6%。
在結構調整方面,2014年,鋰電自行車初步統計在280萬輛,有望達300萬輛。在出口的國家中,亞洲地區增長最快,賣到越南、印尼、菲律賓,都可以達到360美金左右。
縱觀2014年的經濟發展大局,馬中超表示,去年國民經濟gdp增長7.4%,為1993年以來最低,各行各業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電動車行業在這樣的狀況下有了去年的發展成績,他相信電動車行業的規模風光依在,潛力仍然巨大,社會影響力將持續加強。電動車行業是新能源的最大載體,具有低碳環保的屬性,行業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極為合拍,為民造福,強大國家,繁榮世界。
當下,整個國民經濟都進入了新常態。電動自行車行業新在何處?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有九個方面的論述。電動車行業規模化和市場化都強勢襲來。馬中超說,在今后的發展中,電動車行業的新常態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行業增速放緩,兩三年內,自行車產量將保持在8500萬輛左右,電動車兩輪車產量將保存在3200萬至3500萬區間內。
馬中超分析,電動車行業暴利時代將結束,微利時代到來,傳統勞動力增長型的發展方式和買地圈地的獲利方式將漸行漸遠。今后企業將依靠信息技術、創新等新要素來取得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企業更多的精力應花在人力資源進行長期的積累和投入,行業利潤獲得將更艱難。
其次,行業智能化將提前。電動車的發展方向是輕量化、節能環保、鋰電化、智能化。智能化、物聯網將對電動車行業形成巨大沖擊,將改變企業的業態,包括生產、庫存、營銷全過程。今后,電動車和電商及互聯網的關系將更密切。
另外,排量式的消費將結束,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將凸顯。尊重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會是企業成功的秘訣。
“國際化”和“走出去”也將成為新常態。從歐美市場到亞洲市場的打開并擴張,我過生產的電動車已經開向了全世界,如何將國際化的路走得更平穩成為車企要面臨的挑戰。
電動車行業如何主動適應新常態?
馬中超表示,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最重要。轉型升級的本質是思維轉型和模式的升級,而不僅僅是業務的轉型和技術升級。在選擇發展方式的時候,不要講逆勢而上,而應強調順勢而為,關注大勢、國家經濟發展和環境制約的差異化要求,借勢發展。
要強化主業,精抓為上。相比擴張時代,現在要戰線收縮,立足主業、立足產品,盡快縮短和先進企業間的技術差距。在今后的整合中還將會有企業被洗牌,但企業間可以橫向聯合起來整合資源,收購并購。
馬中超說,李克強總理在去年邀請經濟學者和企業家參加的座談會上,提出要打造中國經濟的雙發動機,就是要振興中國的制造業。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發展,要培土、施肥,使其長大。另一個發動機就是致力于傳統產業,推動它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促進老樹發新芽。電動車屬于新產業,要培土施肥。
去年12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1月1日起,提高電動車出口退稅率,這說明了政府對電動車這一朝陽產業的支持力度空前。
為此,在接下來的發展中,電動車產業要二次創業,向互聯網要市場,向低碳要政策,向高端化要技術,從智能化上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