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發展規劃正在報批將實施新補貼政策
在日前舉行的“201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再次成為議論焦點,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等主管部門紛紛表示正在推進有關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支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工信部已將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十二五”期間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堅持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并舉,進一步提高傳統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和安全水平,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對于備受關注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蘇波認為規劃沒出臺的原因是各部門意見不統一的有關報道是誤解,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對規劃中確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高度一致,規劃是各部門會簽后確定的,并且反復征求了汽車行業的意見。他透露,規劃目前處在報批階段。
同時,由科技部制定的“十二五”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目前正在組織實施。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陳家昌說,規劃有兩個重要內容:一是堅持技術創新引領,突破關鍵技術;二是強調加強整車集成技術,全面支持產業化發展。進一步深化電動汽車示范考核,探索不同技術的商業化模式,支持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研發、測試評價技術及能力建設,支持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和相關的政策研究。
陳家昌表示,“十二五”期間,科技部計劃安排專項資金30億元用于支持電動汽車科技研發工作。他還表示,目前已經建立起科技部標準委、工信部能源局電動汽車標準方面的部級協調機制,加強中國電動汽車標準體系研究和建設,同時科技部還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的相關工作。
陳家昌認為,電動汽車的產業化任務仍非常艱巨,電動汽車的核心內容是從部分電動轉向純電動的驅動,混合動力汽車是傳統汽車在節能減排方面非常有效的技術手段,也是近期發展的重點,純電動汽車是中期目標,燃料電池汽車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三種電動汽車技術在未來幾十年里會長期并存,最終向純電驅動的汽車轉型。政府主要是在政策和研發層面上給予積極支持。”陳家昌說。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處長向弟海表示,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完善政策,繼續支持節能汽車的發展。下一步,財政部將根據行業的技術進步、油耗標準推進等情況,會同有關部門對補貼政策進行動態調整,現行的補貼政策計劃執行到9月30日,自10月1日起將實施新的節能汽車補貼政策。“新的補貼政策核心就是將補貼門檻提高,要求百公里平均油耗從現行的6.9升下降到6.3升。”他說。
工信部:節能汽車補貼門檻提高力促后續政策跟進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說,國家相關部委已統一意見,繼續執行節能汽車補貼,并提高指標門檻。同時強力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規劃出臺,促進汽車領域的節能減排。
蘇波在201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表示,2010年我國汽車產銷雙雙突破 1800萬輛,民用汽車保有量超過8000萬輛,保有量的急劇增長給能源、環境、交通帶來重大影響。目前,我國的車用汽柴油消費已占全國汽柴油消費的 65%左右,每年新增石油消費量的約70%被新增汽車消耗。汽車尾氣排放嚴重影響部分大城市的空氣質量,部分大城市因交通嚴重擁堵,被迫出臺限制牌照注冊數量等影響汽車購置的措施。
蘇波說,受多種因素限制,汽車行業不可能像過去十年那樣持續高速增長,未來我國汽車發展必須尋找新的替代能源,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節能汽車,鼓勵小排量汽車,汽車油耗明顯降低。尤其是2010年6月實施的節能汽車推廣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進步和產品的結構調整。
無獨有偶,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主任張國寶也在論壇上提到了能源對汽車發展的關鍵性。張國寶表示,我國去年汽車產銷1800萬輛,位居世界第一位,每年因汽車增長而增加的石油消費達到3000萬噸。能源壓力正在制約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尋找替代能源。
張國寶說去年我國能源產量折合標準煤29.9億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人均年消耗2.3噸標準煤。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也在逐年增加,去年已經達到55.2%,超過美國的53%。
據統計,2010年我國共消耗了4.4億噸石油,其中2億噸由國內生產,另外2.4億噸是從海外進口的。大量進口石油已經給國家能源安全帶來較大壓力。
張國寶說,汽車產業尋找石油以外的替代能源,關系到汽車產業能否持續生存發展。張國寶曾擔任國家發展改革委主管能源的副主任和首任國家能源局局長,他認為,作為清潔二次能源的電力來源非常廣泛,像化石能源、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均可以比較容易地轉化為電能。一旦可以重復充電的電動汽車發展成熟,理論上車用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張國寶表示,電動汽車的關鍵是蓄電池的性能,要做到電力供電持續時間長,同時體積重量又要小。目前離實用化還有一定距離,技術開發還面臨很大難題。張國寶提出,公交車等行駛距離相對較短的交通工具,可以率先推廣電動汽車。
針對當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熱,張國寶指出,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時,各廠家不能單打獨斗,可以形成產業聯盟,聯合攻克技術難關,早日使電動汽車形成產業化。
工信部:汽車消費仍有巨大市場空間
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上周六在“201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表示, “十二五”期間我國汽車工業要以轉變汽車工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擴大開放和自主發展相結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培育自主品牌,積極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全面優化汽車產業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和布局結構,把汽車產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的技術上,不斷增強汽車產業的核心發展能力,為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打下堅實的基礎。
蘇波認為,今年汽車產銷增長下滑,有一些政策限購的原因,但更多是經過前兩年超高速發展以后的理性回歸,并不說明未來市場會是弱勢走向。我國正處在汽車普及發展階段,汽車消費仍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蘇波表示,“十二五”期間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大力提高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這是實現我國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的基礎和關鍵。
二是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堅持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并舉。
三是要加大推動大型企業的發展,積極推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品和品牌,推動優勢企業強強聯合,跨區域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四是要加快零部件發展,完善制造體系,積極引導地方和社會投資,鼓勵形成一批具有較強技術開發能力的關鍵零部件供應商,鼓勵汽車零部件骨干企業進行跨地區的兼并重組。
五是要加快走出去和實施國際化戰略,支持國內外企業加強合資合作。六是要加強標準法規建設和完善法規環境。
財政部:入世十年我國汽車關稅稅率大幅降低
汽車關稅從三位數降至目前的平均13.4%,在世界發展中國家中處于中低水平
在3日舉行的201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財政部關稅司司長王偉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年來,汽車關稅從三位數降至目前的平均13.4%,在世界發展中國家中處于中低水平。未來將根據自由貿易區協定降低相關國家的進口汽車關稅稅率。
王偉表示,通過降低關稅,中國汽車產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國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新車消費國,同時汽車工業總產值也由2001年的4433億增至2010年的43357億元。汽車生產集成度明顯提升,前五家汽車集團的生產集成度已由2001年63.7%,提高至2010年70.3%。
王偉指出,在符合世貿規則前提下,今后將更加有效地發揮關稅的經濟杠桿作用。
他表示,經過多次降稅,目前我國汽車產品的關稅水平已大幅度降低,在世界發展國家中處于中低水平。在嚴格履行入世承諾,逐步降低汽車極其零部件進口關稅的同時,近幾年,我國對國內不能生產或國產品在性能質量方面不能滿足要求的,用于汽車生產的進口原材料、關鍵件實行了比國稅率更為優惠的暫定稅率。先后對四十多項產品實行了較低的進口關稅。2011年,共有29項汽車產品實行了進口暫定稅率,平均關稅為7.2%,這一措施對增強國產汽車的品質、性能,盡快提高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的良性循環局面的形成。
在進口稅收政策方面,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凡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的鼓勵類投資項目,在其投資總額之內進口的自用設備,除相關不免稅目錄所列產品之外,均可以免征進口關稅。這一政策降低了汽車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成本,促進了我國汽車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制造水平的提高。
王偉同時還在論壇上透露了關稅政策調整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進一步利用暫定稅率等手段,促進汽車進步和產業升級,要根據國家節能減排的要求和汽車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更加有針對性地調整汽車產品的暫定稅率。同時,要提高暫定關稅調整的針對性和靈活性,使暫定稅率這一措施既能起到鼓勵先進技術和零部件進口的作用,也能發揮鼓勵國內產業加快高技術含量汽車零部件的研發步伐的作用,促進我國汽車產業躍上新的臺階。
其次,根據汽車產業的需要,不斷優化汽車產業稅目結構。“十二五”期間是我國推進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零部件產業的重要時期,為鼓勵企業引進和消化國外新能源汽車的先進技術,將加強對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稅目的細化研究。
此外,要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契機,爭取與其他國家在汽車產業領域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